好习惯是个有用的东西,它是行为的润滑剂和助推剂,能帮助我们的行为自动、顺畅地运行。好的习惯,受益一生,比如爱读书、专心学习、认真做事、爱锻炼身体等习惯都是如此。所以,很多父母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,这个用意本来是不错的,不过教育之道在于中庸,过犹不及,着急了,强求了,要求太严太多,就不好了。很多父母正是如此,为了孩子的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习惯问题而和孩子较劲,生出很多烦恼、争执来,给双方造成无谓的痛苦。
一、有些行为没有唯一的标准,不必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
有些行为习惯只是个人爱好,没有唯一标准,或者不同的方式没有很大的差别,所以不必强求。某些习惯能培养当然不错,暂时培养不了也没有大的关系。
比如睡觉,是按时入睡还是顺其自然好,本来就没有定论。孩子还不想睡,就硬逼着孩子睡觉,甚至为此吼孩子,有的孩子在哭泣中入睡,这就没有必要了。参考按时入睡与顺其自然。还有爱睡懒觉还是爱早起,只要不影响生活学习,有时睡懒觉也无妨。
再比如上课举手。爱举手不错,不爱举手也无所谓,也不大影响学习,为此而纠结、着急有什么意义呢?
孩子有礼貌,见人就问好,招人喜欢,不错的习惯。但是有的孩子不喜欢打招呼,其实也没关系,没什么大的影响,最多让父母觉得没面子。夏山学校不要求孩子有礼貌,不也挺好的吗?有的妈妈逼着孩子问好,最后孩子因此压力很大,以至于有了交际障碍,就糟糕了。
有的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很仔细,很在意,比较谨慎;有的孩子不太在意,甚至大大咧咧,有时丢三落四。这两种习惯哪种好呢?不好说,前者是很多妈妈喜欢的,爱护东西,但有强迫症倾向;后者很多妈妈不喜欢,但更加放松、自在。可能适度就好吧。
有的孩子喜欢物品井然有序,有的孩子喜欢怎么舒服怎么放,只要不构成障碍,我觉得都可以。
生命在于运动,我是喜欢锻炼身体的。但是有的孩子不太爱锻炼,只要不是太影响身体,我觉得也可以。有人不是还说生命在于静止吗?
规规矩矩地坐在那儿专心吃饭是不错的习惯,不过如果边听点东西边吃饭也可以更好利用时间。细嚼慢咽不错,看到好吃的狼吞虎咽似乎也可以。
......
这不是一个非白即黑的世界,生命之美在于多姿多彩,如果只有一种颜色就单调了。教育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。
有的妈妈为什么很纠结孩子的习惯,就是觉得好像不同的习惯就决定了孩子不同的未来。某些习惯,比如爱阅读、学习专心的确重要,但是对于大多数习惯而言,不同的表现方式差不多,相互之间的差别不是那么重要,所以如果暂时孩子不愿意按照您设想的来,顺乎孩子的自然就可以了。
有些父母可能太渴求孩子将来的优秀了,所以想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最佳效果。但是管理学有一个原理:局部最优并不一定会导致整体最优。“粗略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”,所以,有些事情不必要求最优、精确,差不多的情况下,按照孩子喜欢的来也可以,顺其自然。
-
【语文能力】听说读写,还少什么?
很多家长表示,孩子平时阅读很多,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呢?是因为他们在语文学习中,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。
- 绘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干预策略研究
- 慢慢的告诉孩子,强者都是含着泪奔跑的人!
- 家庭教育中的“五忌”
- 14年后,同学的女儿和我的女儿有着怎样的差异?